首页 >> 学生园地 >> 心理咨询 >> 正文

将幸福真谛传给孩子

2004-11-18    来源:    点击:

  近几年,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。为什么在一般人都视若至宝的花样季节里,他们却选择了绝路?是这一代人承受了比其父辈祖辈更多生活的艰辛,还是精神上有了更多的压力?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娱乐环境都是其父辈祖辈所无与伦比的,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在找寻幸福的途中迷失?


  我们不得不关注当前对孩子教育中的疏漏。在家庭里,除了对孩子成绩的苛责,我们到底给了他们多少温情和鼓励?在学校,我们在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他们的同时,是否告诉过他们如何去把握幸福的真谛?


  费尔巴哈曾说过:“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。一切的追求,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。”可见追求幸福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主题。对于主题的明确,也就是幸福观的培养,无疑是对刚刚开始人生第一步的中小学生教育中的首位问题。


  正如多数专家探讨的一样,幸福不是金钱、不是成功、不是健康,甚至不是单纯的快乐。幸福是人们推进自我完善,而将潜能和创造力展开过程中,一种可以体验和感受的有价值的的存在形态。


  将幸福等同于拥有金钱财富,那么导致的将是掠夺者的血腥或守财奴般没有人性的贪婪;将幸福等同于成功,那么导致的可能是不择手段的阴险的势利;将幸福等同于健康,那么导致的不是肉体与感官的崇拜,就是精神与意志的萎缩。在对孩子的教育中,要严格区分幸福的要素与幸福的区别,而不将对幸福的理解简单化。


  我们尤其要区分最容易让人迷惑的幸福与快乐的关系。快乐是没有价值感受性的,将之等同于幸福,那么享乐就会成为人生的主题,可能导致像马克思所说的“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,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”。也正因如此,当这种沉溺于感官的快乐一旦得到满足,极大的苦恼立刻就随之而来。所以,要保持我们心灵经常欢愉的幸福感,只有去爱好和追求那些有价值的永恒的东西。


  而今天的社会中,将追求单纯的快乐等同于追求幸福的社会思潮极盛,甚至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。有些家长督促和苛责孩子学习的理由就是将来可以尽情享乐。而有些学校走偏的“快乐教育”,无疑将快乐的手段渗入进孩子们追求的目的意识,使他们忽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,忽视在成长中本应承担的艰辛,以致于在成长途中丧失责任感,稍遇挫折就选择放弃,甚至放弃生命,从而破坏了他们今天和明天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幸福的基础。


  幸福是在推进自我完善、将潜能和创造力展开过程中,所以对自我完善的执著,可以让追求它的人承受一切痛苦和磨难,并在其中将潜能和创造力尽情释放出来。我们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设置应该由此入手。


  在我们的教育中,要让孩子认识到价值和永恒,只有拥有它,才会使人超越有限的自我个人的幸福;因为超越个人幸福,所以才能不拘于个人而赋予个人以幸福。由此,从长远看,个人与他人、与社会、与整个人类、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幸福是一致的。


  孩子的心灵是一泓清水。将幸福的观念深植于其中,只能说是给孩子指出了获得幸福的一条途径,但最终并不一定会使其一生处处绽开幸福的花朵。因为幸福的获得是通过感受和体验而来的,所以更重要的是,要珍惜孩子并让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享受到的欢乐和幸福,唤起他们对幸福敏锐的触角和精细的感官,并使之受到崇高的鼓舞。


  这就需要教育者(包括家长和老师)授予孩子规范知识与社会责任的同时,也给予孩子从中所得到的足够的回报,比如平等和尊重;在孩子们所奔向的目标与其努力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成功之间,搭建一条通畅的桥梁,传输幸福的真谛。这道桥梁就是在对其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中,对于人生意义的渐次透彻。

当前世界范围内人类现代生存模式的成型,所造成的绝望、失落、精神家园的寻找同物质文明空前高度的发展双峰并峙,中国20余年来大跨度的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多元化思潮等等,使孩子的幸福教育问题尤显迫切。每一个教育者,甚至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孩子的幸福教育这一使命,给他们铺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。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